我们为何会沉迷自己的美貌无法自拔?
图片来源:cottonbro from Pexels
撰文:Orange Soda
编辑:阿莫東森
自我的面孔对人类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以及自我感知。相应的,面孔也有着认知上的优势,大脑处理自我面孔的速度要比他人面孔信息更快(即使是和很熟悉的他人面孔相比)。自我面孔的特殊性不仅仅体现在行为层面,fMRI成像研究报告了一些脑区对自我面孔的反应要比他人面孔强。并且,当一个人的面孔由于化妆或者P图显得更好看时,会激活多巴胺奖励通路,例如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还有伏核(nucleus accumbens,NA),但他人面孔就没有出现这种效应。相反,和恐惧情绪相关的杏仁核则对他人面孔反应更强。有趣的是,有时候这种现象的发生甚至是无意识的。
Ota和Nakano设计了一个小实验来探究人们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对不同种类面孔的识别机制。实验包括22名20-25岁的女性被试,在fMRI扫描之前研究者给每位被试的面孔拍10张照片(无情绪;分别为正脸,发“a”,”i”,”u”,“e”,“o”,以及脸向左、右、上、下分别倾斜)。另外研究者还采集了13名其它女性(20-25岁)的不同表情的照片。接着研究者给这些照片美颜:放大眼睛和瞳孔,并且为他们瘦脸,程度分为轻微和极端两种水平(Fig. 1B)。轻微美颜处理是通过将眼睛放大1.1倍,瞳孔放大1.1倍,将下半脸瘦至原来的0.9倍;极端美颜是通过将眼睛放大1.21倍,瞳孔放大1.21倍,瘦脸至0.81倍。
Fig. 1 | 实验设计
Ota&Nakano, Cerebral Cortex
在实验中,首先呈现100ms的无意义图像,然后呈现一张面孔照片25ms(Fig. 1A),接着再呈现无意义的图像500ms。由于面孔照片呈现的时间很短,使得被试实际上意识不到面孔照片的出现(如果被试察觉到面孔照片则需要按键报告,为了确定被试集中,14%的试次中面孔照片会呈现200ms)。
Fig. 2 | 对自我面孔和他人面孔反应不同的脑区
Ota&Nakano, Cerebral Cortex
Ota和Nakano的实验结果揭示了VTA参与表征无意识下自我面孔的优势。值得注意的是,要表现出自我面孔优势效应,必须要建立在能够将自我面孔和他人面孔区分开的前提下。而在大脑中参与加工面孔的区域包括梭状回面孔区(fusiform face area)还有针叶面孔区(occipital face area)。由此引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大脑是如何在无意识下区分自我面孔和他人面孔的。
另一方面,Ota和Nakano另一个实验的结果表明极度美颜的面孔不会激活和自我面孔相关的脑区(并不会被识别为自我面孔)。在当前的研究中却未观察到美颜程度的显著效应,这可能说明面部形状仅仅影响有意识的面孔识别,而不会影响无意识的面孔识别。
相关文章
- 无意识思维对我们行为的影响2021-06-09 11:15:49
- “会学习”是大学里最不受重2021-05-20 10:11:49
- 我们在什么时候还花呗最果断2021-05-11 09:25:16
- 为何爱情总是难免疲劳?2021-05-06 10:52:57
- 面对金钱的诱惑,你会诚实吗2021-04-12 11:15:06
- 热门文章
- 2016/08/11 恋爱心理学:回 TA 短信前你该等
- 2018/09/04 中国儿童拐卖地图:大数据显示,
- 2017/05/24 为什么你早晨起来会觉得累?
- 2016/11/29 大脑是如何产生意识的?可能是靠
- 2016/12/02 智商超高的人的6个弱点
- 2017/07/20 几岁才是你的智力巅峰?18,25还
- 2018/05/17 穷人家的孩子,大脑更小
- 2018/06/19 青少年目睹暴力,或让大脑关键区
- 2018/05/22 学习一门外语,10岁之前最佳
- 2018/05/17 PDF论文会消失吗?交互式论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