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社交账号登陆

当前位置: 主页 > 观点 > 专栏 > [科学评论]Science Review
  • [科学评论]Science Review

两摄氏度的自由

时间: 2017年03月07日 | 来源: 环球科学(huanqiukexue.com)

专栏作者简介

撰文 迈克尔·E·曼恩(Michael E. Mann) 

翻译 薄锦

 

地表升温幅度一旦超过2℃,便会对地球造成严重危害,若要避免这一后果,则有一座陡峭的山峰有待全世界攀越。在这个数字驱使下,许多国家需要在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COP21)上许下承诺,致力于减少本国温室气体的排放。

然而,有评论员称,所谓的2℃目标并无达成可能,说我们根本无法及时地把低碳经济所需的技术投入实用。但我们可以。需要突破的并非物理上的障碍——而是政治和社会意愿方面的问题。

没有人说这会很容易。70多位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提供过意见的气候专家表示,要将全球变暖的幅度控制在2℃以内,“就必须实现一场彻底的转变……不能仅对当前趋势做轻微调整”。

我们最多只能再向大气中排放3 000亿吨的碳,才能将变暖幅度控制在2℃以内。全世界当前的碳排放速度为一年100亿吨以上,这意味着我们再过30年,就会用光这些“碳预算”。据一项最新分析显示,要将变暖幅度控制在2℃以内,需要将地球上占已知总储量三分之一的石油、二分之一的天然气和八成的煤矿都留在地底。

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这意味着我们必须立刻淘汰煤炭,并且放弃大部分甚至全部的加拿大油砂(别了,Keystone XL石油管道)。这还意味着,我们不能以增加天然气使用量为“桥梁”,向由可再生能源供能的清洁未来过渡。

这道2℃的阈值往往被等同于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450ppm。而减少煤炭使用量会让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更加艰巨。煤炭在燃烧时,会向大气中释放可将太阳射向地球的部分能量反射回太空的硫酸盐悬浮微粒,而减少碳排放就意味着硫酸盐悬浮微粒也会减少。我在2014年发表在《科学美国人》上的文章False Hope(参见《环球科学》2014年第5期《2036,气候灾变》)中就计算过,如果在本世纪末完全停用煤炭,硫排放也会随之减少到零,那么要补偿硫酸盐的降温作用,我们就得把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405ppm——只比当前的数值高出一点点而已。

我们能做到吗?气候学家詹姆斯·E·汉森(James E. Hansen)提出了一个颇为令人信服的主张:我们完全可以从大气中吸收1 000亿吨的碳,办法就是大规模植树造林——限制土地使用,让森林恢复到去森林化之前的面积。这一措施,再加上每年降低几个百分点的碳排放量(虽然有些挑战性但确实可以做到),便可实现2℃的气温稳定目标。

纵观历史,不乏种种事先认定的“不可行”,最后却被证明实属误判。就像美国进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的乔·罗姆(Joe Romm)在回应气候评论员时所说:“谢天谢地,在我们必须完成一些确有难度的工作,比如为了赢得二战而要承受数以百万计的伤亡并在几乎一夜间重塑整个经济体系时,这些专家们并不在场。”在2015年12月的巴黎气候大会上达成的协议,将会开启一个充满野心但完全可行的努力进程。

这当中的关键因素在于,有些技术创新和规模经济只会在实践过程中出现。比如说,在中国大举增加产能后,全球各地的太阳能电池价格在过去几年里就下降了一半多。那些爱说“不行我们做不到”的人,不过是在践行一种自证预言罢了。美国从来都不是一个爱说自己做不到的国度。

即便有了创新和规模化,到了某个时间节点,我们仍可能不得不采用“空气直接捕集”(direct-air capture)技术,从大气中吸取二氧化碳。这项技术将会耗资巨大,但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工程学教授克劳斯·拉克纳尔(Klaus Lackner)则满怀信心地认为,一旦实现了量产化,其成本便可下降到30美元一吨。

采取行动的成本,只有无所作为的一半而已。这并不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得出的结论,而是出自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他们认定,碳排放的真实社会成本为60美元一吨。而其他人估算的结果甚至还要更高。我们能负担得起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2℃以内吗?反正我们无法承受不去控制的后果。